德国人的养老金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可能在他们真正退休之前就先“耗尽”了。
这句话并不是媒体为了博眼球的夸张标题,而是出现在德国财政部一份内部PPT里的小字注释。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脚注,却像钉子一样钉在总理默茨的办公桌上。今年8月的新闻发布会上,他第一次将这句话念了出来,声音并不高,但会场顷刻安静,连相机快门声都停了一瞬。
在很多人印象里,德国的福利体系是坚不可摧的,从出生到养老都能得到保障。但现实是,这条“福利流水线”正在生锈。
展开剩余80%2024年,德国GDP连续两年负增长。听上去只是冷冰冰的数据,但落到普通人身上,就是工厂门口关掉的招聘亭和失去的岗位。仅汽车行业,在过去五年里就减少了5万个工作机会,像地板上悄然被拔掉的砖块,踩上去才发现空缺。
能源成本同样是沉重的负担。俄乌冲突后,天然气价格飞涨,用电成本翻了两番。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夜班工厂区只留下一半灯光,员工没有被直接裁员,但被迫缩短工时,收入大幅缩水。与此同时,国家的福利支出漏洞越来越大。
更棘手的是,填补养老金缺口的人越来越少。德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22%,几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领取养老金。2024年,政府从税收中拿出1270亿欧元补贴养老金,这笔钱足以修建三条柏林到慕尼黑的高铁。预计未来25年,这个数字还会翻倍,但年轻的纳税人却逐年减少,社保基金像一个漏水的桶,无论怎么往里灌水都不够。
移民本被寄望为“救命稻草”,但现实远比理想复杂。过去十年,德国接收了数百万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移民,光2024年就新增43万。他们能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医疗、住房、育儿补贴,却因语言和技能问题,很难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。在柏林新克尔恩区的就业服务中心,找工作的人排起长队,岗位却远远不够。福利成了缓冲垫,却没能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跳板。
这让“懒汉”的标签在酒馆里越来越常被提起。并不是德国人变懒,而是制度本身给了人“舒适的诱惑”。失业金能拿一年,住房补贴能覆盖房租,育儿津贴甚至比上班工资还高。在不来梅,一个四口之家依靠福利每月能拿到近3000欧元,竟比超市收银员的税后收入还多。这并非鼓励人不工作,但现实确实让“躺平”成了一种划算的选择。
工会自然不愿意福利被削减。7月,金属工会就在斯图加特组织了五万人游行,打出的口号是“不要动我们的福利”。有人举牌子写着:“我交了三十年的社保,现在你告诉我要多干五年?”情绪真实,数据更真实——若不推迟退休年龄,养老金就要断供;但若推迟,很多人可能熬不到真正退休那一天。
讽刺的是,高福利并没有带来更高的生育率。2024年,德国生育率跌至1.46,甚至比欧债危机时期还低。研究显示,过度的安全感反而让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动力,因为他们觉得“老了反正国家会养”。相比之下,希腊和葡萄牙这些经济压力大的国家,生育率却悄然回升,仿佛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本能。
默茨政府如今进退维谷。削减福利会失去选票,不削减则财政恶化。他们尝试寻找平衡:缩短失业金领取期限三个月,把育儿补贴与再就业培训挂钩,将企业税率从30%降到28%,希望企业能增加招聘。但这些措施,就像在大坝裂口上贴创可贴,远远不够。
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在关注。瑞典已引入“福利积分制”,严格按照缴费与领取挂钩;法国则悄悄提高公务员退休年龄,尽管街头抗议连烧三天汽车,最终政策依然通过。如果德国无法撑住,整个欧洲的“高福利故事”都可能被迫改写。
在纽伦堡,一位退休的宝马工程师翻开几十年前的工会杂志,指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封面说:“那时候我们游行,是为了多休息一天;现在我们游行,是为了多工作一天。”说完他笑了笑,那笑容像个不好笑的笑话。窗外,夕阳映照着空荡荡的幼儿园操场,秋千在风里一动不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